胃潰瘍的祕密 Part I



「胃潰瘍」,指的是食道、胃、十二指腸等處的黏膜受到胃液侵蝕,造成黏膜受損,受損的情形比破皮、糜爛的程度再深一點,就是潰瘍。若潰瘍發生的地點在胃部,則稱為胃潰瘍;若發生在小腸前端十二指腸處,則稱為十二指腸潰瘍。









我們每個人都聽過「胃潰瘍」這個疾病名詞,但大多數的人們,對於胃潰瘍的印象卻只是停留在彷彿是胃酸過多所造成的疾病。其實胃潰瘍沒有那麼難懂,但卻也蘊含著深奧的學理在裡面,更造就了 2005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成就。今天我們就藉由這篇短文,來瞭解什麼是胃潰瘍?以及胃潰瘍的治療方法。而要瞭解胃潰瘍的發生前,就必須先瞭解與胃潰瘍息息相關的幽門螺旋桿菌,以及存在於胃細胞表面的質子幫浦,以及因這個細菌而得到諾貝爾獎的故事。

在 1983 年兩位澳洲醫師 Robin Warren與 Barry Marshal:





Dr. Warren(左,黑外套)與 Dr. Marshal(右,棕外套)同時亦為 2005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




他們在胃的幽門附近發現了一種在結構上類似於 Campylobacter species(皆為腸胃的致命菌,都具有生長在胃黏膜的能力)的細菌,所以一開始的命名為 Campylobacter pylori,但在 1989 年的時候,根據了 rRNA 序列的分析以及酵素的性質等其他特徵,發現此種菌與一般的 Campylobacter species 不同,因此又重新命名為 Helicobacter pylori(幽門螺旋桿菌)。









人類為幽門螺旋桿菌唯一的宿主,主要生存的地方在人類的胃竇部。由於具有鞭毛,幽門螺旋桿菌能迅速由強酸性的胃內腔,穿透胃上皮細胞上面的黏液層,到達胃上皮細胞表面的中性環境。









再加上幽門螺旋桿菌具有豐富的尿素酶(Urease)可以分解胃上皮細胞滲透出來的尿素使尿素變成氨來中和胃酸,不但可保護細菌本身,並破壞胃表皮細胞,使幽門螺旋狀桿菌有它的致病性。


由於他們共同發現該生物幾乎出現在所有胃部發炎、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潰瘍的病患中,因此根據這些觀察到的結果,他們提出 Helicobacter pylori 與這些疾病的發生有關。 即使消化性潰瘍可藉由抑制胃酸的產生來治療,由於胃內的細菌及慢性發炎情形仍舊存在,因此使得病症常再次復發。在療法的研究中,Marshall、Warren 和其他研究夥伴指出,病患只有在胃內的細菌完全根除後才能真正痊癒。由於Marshall 和 Warren 開創性的發現,消化性潰瘍不再是種讓人無能為力的慢性病,而變成一個可藉由短期規律服用抗生素及胃酸抑制劑來完全治癒的疾病。





原始網站: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2005/press.html




與幽門桿菌有關的腸胃疾病如下:

(1) 慢性胃炎:
一般將慢性胃炎分為 type A 胃炎(Autoimmune),type B 胃炎(Bacteria),type C 胃炎(化學引起的,如膽汁、藥物、酒精等)。有些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胃內雖無細菌但血中有幽門螺旋桿菌抗體,因此認為 type A 胃炎(Autoimmune)也是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後來因為胃萎縮及腸化生很嚴重,所以找不到幽門螺旋桿菌。不過因為 type A 胃炎(Autoimmune)很少,研究不多,目前仍不能下結論。
 
(2) 十二指腸潰瘍(Duodenal ulcer):
幾乎百分之百的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至於沒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十二指腸潰瘍,以抗發炎非類固醇類止痛藥(NSAID)引起的最多。幽門螺旋桿菌能寄生在十二指腸球部的胃黏膜組織上,造成十二指腸炎,最後形成潰瘍,下圖則為十二指腸潰瘍內視鏡圖:





 


(3) 胃潰瘍:
胃潰瘍患者 58~94% 左右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沒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主要是因服用抗發炎非類固醇類止痛藥而造成潰瘍。胃潰瘍的胃炎主要是全胃瀰漫性的胃炎,尤其是胃竇及胃體部小彎最嚴重且常有腺體萎縮及腸化生,因此防禦能力太弱,即使胃酸不高也會造成胃潰瘍,所以幽門螺旋桿菌滅除後,胃潰瘍也會癒合且不易再發。下圖為胃潰瘍內視鏡圖:





 


(4) 胃腺癌:
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高的地區,胃腺癌的發生率也高。研究也發現,胃腺癌的人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高於沒有胃腺癌的人;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得胃腺癌的危險度(odds ratio),是沒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的 2~7 倍,尤其是感染時間愈久,odds ratio 愈高。






胃潰瘍檢測方法:
1. 胃部內視鏡切片檢測法:
  (a) 組織學檢查:胃黏膜切片經染色處理後,可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幽門螺旋桿菌,同時可瞭解胃黏膜病變。

  (b) 細菌培養:胃黏膜切片浸泡在培養液中,24 小時內移置於細菌培養皿培養,若培養成功就直接證明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同時可做抗生素的藥物敏感試驗。

2. 吹氣法:服用「碳十四驗菌劑」後吹氣檢測。所謂的 C13 或 C14 尿素呼氣試驗就是讓病患把含有 C13 或 C14 的尿素吞入胃內,若幽門螺旋桿菌存在,由於可將尿素轉變成氨和二氧化碳(C13O2 或 C14O2 ),收集病患呼出的二氧化碳,測定 C13 或 C14 的同位素劑量,可間接證明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
(原始論文:Surveyor I, Goodwin CS, Mullan BP, Geelhoed E, Warren JR, Murray RN, Waters TE, Sanderson CR. The 14C-urea breath-test for the detection of gastric Campyl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Med J Aust. 1989; 151(8):435-439)

3. 血清抗幽門螺旋桿菌抗體測定法:抽血測定血清中是否有抗幽門螺旋桿菌 IgG 抗體,若有此抗體表示過去曾感染或現在正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此法適合大規模篩檢。

4. 幽門螺旋桿菌糞便抗原測定法: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偵測糞便中的幽門螺旋桿菌糞便抗原,此法簡易、安全、正確率高,是診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新利器。

5. 尿素酶試驗:胃黏膜切片浸入 CLO test 試劑片內,若顏色由黃轉紅(如下圖所示),就間接證明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其原理是利用幽門螺旋桿菌的尿素酶可以將尿素轉變成氨的特性,氨是鹼性物質,可使試劑片內的呈色劑因 pH 值改變而變色。


圖片來源:http://www.inha.com/html/data/hos/helicobacter3.jpg





胃潰瘍治療方法:
1. 單一療法(Monotherapy)
  所有的抗酸劑、H2-blockers 及 Sucrafate 沒有殺菌能力。鉍鹽(Bismuth)的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率為 7~43%。單一抗生素效果不理想,如 Amoxycillin 的根除率只有 23%,主要是因為在胃酸下殺菌效果不好。單一抗生素易生抗藥性,所以目前不主張用單一療法。

2. 雙重療效(Dual therapy)
  以前的 Dual therapy 是鉍鹽加上一種抗生素,根除率約 50% 比單一療法稍好,但仍不理想。

3. 三合一療法(Triple therapy)
  三合一療法分成二種,一是鉍鹽加上二種抗生素,如 Tetracycline,Amoxicillin 或 clarithomycin。根據研究,二星期和一星期之根除率沒差異(100% vs. 86%),一年後根除率降為 78% vs. 70%。第二種治療是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加二種抗生素,只需治療一星期,可達 90% 以上之根除率。雖然鉍鹽之三合一療法和 PPI 之三合療法殺菌率相似,但鉍鹽之三合療法副作用較大,所以目前流行 PPI 之三合一療法。PPI 之三合一療法殺菌率較優於 PPI 之雙重療法且只需一週的療程即可。


質子幫浦抑制劑(PPI)在由小腸吸收後經血流到達胃壁細胞,在酸性的壁細胞內轉變為活性物質,它與H+/K+ ATPase 進行不可逆性的結合,因而抑制胃酸的分泌。其藥理機轉如下圖所示:





Source:Nature Drug Discovery, 2003, 132.




至於這張圖裡面的意思是什麼?他跟質子幫浦抑制劑有什麼關係?這些疑問我們將在下一集當中進行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