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石閃亮亮


所謂的寶石是被切割、擦潤、拋光的礦物、石料、土化物體,作為收集品、收藏品或穿著裝飾之用。有些脆弱或軟的寶石只能收集,不能穿著,像許多博物館徵求的菱錳礦。寶石最重要的珍貴之處是其完美的外表,所以被擦傷後喪失價值。有些合成寶石被用來仿冒或偽裝作為其他的較珍貴寶石,例如二氧化鋯石是一種合成的鑽石仿冒品。這些仿冒品外表和反光和真正的寶石看起來一樣,但是沒有它們的化學和物理特色。有的人工寶石是和自然接的寶石成分相同,例如人工合成的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綠寶石。合成寶石中剛玉(包括紅寶石和藍寶石)比較常見,所以比天然的便宜;但是合成鑽石質量不純淨,只能用於工業使用,不能作為飾物。





作為寶石的礦物一般顏色鮮艷柔和,光澤和花紋美觀,結構均勻,折光率強,硬度較大,化學成分穩定。人類從自古以來就將寶石加工作為飾物。目前世界上 3000 多種礦物中,有 230 種以上可以作為寶石,但應用最廣的一般只有 20~30 種。世界寶石資源主要分佈在亞洲南部、非洲南部、美洲、澳洲以及俄羅斯。

商人分寶石為寶石(貴重寶石)和半寶石(次貴重寶石)。只有五種貴重寶石:

1. 鑽石:又稱為金剛石是無色正八面體晶體,由碳原子以四價鍵鏈接,為目前已知自然存在最硬物質;



鑽石與石墨的主要架構都是四價鍵結的碳原子,但隨著分子排列的不同,則形成完全不同的兩種物質,下左圖 (a) 為鑽石的幾何構型,下右圖 (b) 石墨的幾何構型,可以發現石墨是一片一片的結構,所以脆弱易剝離,反之鑽石則有單位體積之最密堆積晶格構型,因此是目前莫氏量表中硬度最高(級數為 10)的物質。




2. 藍寶石:硬度達到 9,僅次於鑽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鋁(Al2O3)。 藍色的藍寶石,是由於其中混有少量鈦(Ti)和鐵(Fe)雜質所致;



以下則是藍寶石的光譜顯色圖:







3. 紅寶石:是剛玉的一種,硬度達到 9,僅次於鑽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鋁(Al2O3),紅色來自鉻(Cr)。自然沒有鉻的寶石是藍色的藍寶石;



4. 祖母綠:被稱為綠寶石之王,是相當貴重的寶石。祖母綠是很古老的寶石,在古埃及時代就已用做珠寶。當時的著名礦場-克麗奧佩脫(埃及艷后之名),現已因大量開採而耗竭。現今生產祖母綠較有名的產地,首推哥倫比亞。當地出產的祖母綠品質公認最佳。一顆祖母綠要是其產地確定為哥倫比亞的話,其價格會較一般祖母綠為高。其他地方的礦場則以巴西與尚比亞產量最大。祖母綠很難找得到無瑕的寶石。實際上,可以說祖母綠寶石中一定多少有裂縫及內含物,其裂縫內含物種類之多之複雜,甚至被研究者稱為「花園」。內含物太多自然會影響寶石的價值,但對於寶石研究者來說,祖母綠的內含物是不可多得的樣本,藉由觀察到不同的內含物,可分辨出寶石產地的不同,及其生長環境。





5. 金綠玉(亞歷山大變色石):他是金綠玉的變色石,金綠玉的化學成分含有鈹和鋁的氧化物,呈現綠色、棕色和黃色,但不會變色。若其中的鋁被鉻所取代,就具有變色能力。含鉻的金綠寶石在透明的晶體當中可同時通過紅光和綠光,他會隨著光線的不同而變色,而品質的高低端視變色的明顯而定。當光源中紅光成分多(例如在燭光、日光燈或白熾燈光下),它就呈現紅色;當光源中綠光成分多(如在白天陽光下),它就呈現藍綠色;而在紫外線下則發出弱深紅色螢光。也因為如此,若要辨別金綠玉與亞歷山大石的不同,只需用燈光一照,有紅光出現者即為亞歷山大石,且色澤愈鮮豔其品質愈好。





而半寶石數量眾多,二十多種常見,包括:
1. 瑪瑙:是玉髓類礦物的一種,經常是混有蛋白石和隱晶質石英的紋帶狀塊體,硬度達 7~7.5 度,比重為 2.65,色彩相當有層次。有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常用做飾物或玩賞用。古代陪葬物中常可見到成串的瑪瑙球。




2. 紫水晶:是一種寶石,水晶的一種,呈紫色,一般被用於裝飾之用。摩氏硬度 7 級,成分以二氧化矽為主,其紫色早期認為是由於含錳所造成的,現一般認為是其中的有機物所造成,其晶體加熱後會呈黃色。最早在古埃及時代即被用作裝飾寶石之用,在中古歐洲僅有教宗或大主教才能配戴。21 世紀初的台灣,因為許多人認為其產生的磁場有益於頭腦,故在年輕女性間流行配戴紫水晶。




3. 綠柱石(海藍寶石):又稱為「綠寶石」,化學式為 Be3Al2(SiO3)6 ,其中含有氧化鈹(BeO)14.1%,氧化鋁(Al2O3)19%,氧化矽(SiO2)66.9%。六方晶系,晶體呈六方柱形,柱面有縱紋,警惕可能非常小,但也可能長達幾米。硬度為 7.5~8,比重為 2.63~2.80。純淨的綠柱石是無色的,甚至可以是透明的。但大部分為綠色,也有淺藍色、黃色、白色和玫瑰色的,有玻璃光澤。英語綠柱石一詞來源於希臘語「海水般的藍綠色」(beryllos)。




4. 黃水晶;
5. 石榴石;
6. 橄欖石;
7. 蛋白石::是二氧化矽的水合物,成分為 SiO2•nH2O,是非晶質結構,所以無一定的外形,斷口為貝殼狀,主要是二氧化矽的膠體沉澱形成的,如果沉澱在生物遺骸中,則形成「樹化玉」。蛋白石的含水量並不固定,一般在 3%~10% 左右,但也有高達 20% 的;硬度為 5~5.5;比重為 1.9~2.5;一般為蛋白色,如果有其他原子混入,可以形成各種顏色,例如含鐵、鈣、鎂、銅等,蛋白石一般具有玻璃光澤或蠟狀光澤,如果出現色彩光澤隨角度變化,則是貴重的寶石,否則只是裝飾性石材。蛋白石的形成是在低溫條件下慢慢沉積的,可以在幾乎所有岩石中生成,不過一般都是在石灰岩、砂岩和玄武岩中發現。




8. 尖晶石;
9. 坦尚黝簾石;
10. 虎眼石;
11. 綠松石;
12. 黃玉(黃晶):又稱黃寶石,托帕石,是一種矽酸鹽礦物,密度為 3.49-3.57,硬度為 8,屬正交晶系。其化學式為 Al2SiO4(F,OH)。成分中 F 和 (OH) 的比值變化不定。




13. 電氣石(碧璽):俗稱碧璽,又譯為托瑪琳。具石英等所擁有的壓電效應。產地包括巴西、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等。




14. 鋯石:簡稱 CZ,又名蘇聯石,是一種加工的高鉛玻璃。由於人們對閃亮的寶石十分鐘愛,於是各種仿製品紛紛湧現。而其中玻璃折射率高,經過多瓣切割後,其閃高程度可比天然寶石。加上摩士硬度高達 8,而成本低,固此常用於各種首飾設計之上。




嚴格上不算做寶石的,即不屬於礦物的有機體,但也作為珠寶的還有:

1. 琥珀:是遠古松科松屬植物的樹脂埋藏於地層,經過漫長歲月的演變而形成的化石。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澤象瑪瑙。品種有金珀、蟲珀、香珀、靈珀、石珀、花珀、水珀、明珀、蠟珀等,尤以含有完整昆蟲或植物的琥珀為珍貴。




2. 煤玉;
3. 珍珠:是一種由軟體動物(主要是牡蠣)生產的硬的、圓滑的產物。珍珠一般被用在首飾和珍寶行業中,在中國珍珠也是一種中藥。珍珠主要是一些雙殼的軟體動物的產物。這些動物特定的上皮細胞會分泌碳酸鈣,主要是由貝殼硬蛋白粘合在一起的文石和方解石。這種混合被稱為真珠質。





4. 珊瑚:主要化學成分為碳酸鈣(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體形式存在,成分中還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質。折光率 1.48-1.66。硬度 3.5-4,密度 2.6-2.7g/cm3,黑色珊瑚密度較低,為 1.34g/cm3。性脆。遇鹽酸強烈起泡。無螢光。




5. 象牙::狹義地說是雄性的象的獠牙,廣義地也可以指其它動物(比如猛獁象、河馬、野豬、海象、鯨等動物)的獠牙或骨頭。象牙往往被加工成藝術品、首飾或珠寶,此外它還被加工為撞球球和鋼琴鍵,是一種非常昂貴的原材料。





在寶石學中,寶石是由以下特徵分類:

構造﹔例如,鑽石是完全碳;紅寶石是氧化鋁。
結晶系統:例如,立方晶系、三方晶系、單斜晶系。
晶體習性:例如,八面體結晶。


同一種寶石有不同變化,例如:
1. 紅寶石和不同顏色的藍寶石都是剛玉變化而來的。
2. 金綠玉有金綠玉貓眼石,亞歷山大變色石。

此外,在中國傳統非常重視玉,通常分為軟玉(崑崙山是主要產地)和硬玉(翡翠,主要產於緬甸),所謂「黃金有價玉無價」,但在世界其他地區沒有將玉視為寶石。



資料來源:
1. 鑽石,WIKI 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2%BB%E7%9F%B3&variant=zh-tw

2.寶石,WIKI 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F%B6%E7%9F%B3&variant=zh-tw


--

最後感謝「will」好友提供這一個題目與資料的「切入點」讓我整理出這一篇有關寶石的文章!(裡面所有的資料幾乎都是來自網路上的維基百科,不過還是花了我不少時間整理,超累~)